同性恋去污名化!中国科学院出版《肯定性咨询法》

关注来源:共识网2015-12-14

据方刚介绍,肯定性咨询法是一种鼓励非异性恋者接受他们的性倾向、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而不会试图将非异性恋者转变为“正常人”的心理疗法。

尽管早在1996年,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就已不再将同性恋列为“病态”,但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对于同性恋和其他性少数群体所存在的偏见并没有明显减少:同性恋滥交、易感染艾滋、男同是娘炮、女同是平胸男人婆….这些被媒体和公众夸大了的“事实”,把性少数群体推向了主流价值观的负面。

比如,至今仍有为数众多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违背人类繁衍天性的行为,如果允许同性恋的存在,人类岂不是会越来越少?这种想法在表面逻辑正确的背后,其实充满了无知臆测。首先,从古至今,同性恋都以稳定的少数比例存在着,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也并不鲜见于动物界,并不会出现因为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放宽,就造成不婚不育者陡然大增的状况。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核心家庭制度也受到了挑战,非传统类型家庭在中国大量出现,特别是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及单人家庭数量增长尤为显著。同样是不能完成所谓的传宗接代任务,同性恋伴侣并不应遭受比选择不要子女的异性恋家庭更多的非议。

《肯定性咨询法》: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态度

恰逢其时的《肯定性咨询法》

在座谈会上,多位与会者表示,面对整个社会甚至心理从业者对于性别少数的缺乏了解,这本《肯定性咨询法》的出版显得恰逢其时。

中国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北京同志中心和中科院心理在2013年合作完成了《中国同志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调查显示, LGBT群体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88%的调查对象有抑郁倾向,20.02%的人可能存在抑郁高风险。LGB人群中18岁及以下的青少年抑郁高风险比例约是全国青少年样本的3倍,而成人抑郁高风险的比例约是全国成人样本的4倍。

在《肯定性咨询法》中,同性恋这一性倾向本身并不是病,有病的是社会的异性恋正统主义,以及人民多元文化意识和包容思想的缺失。同性恋者的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害怕出柜,伴侣关系难以维持稳定,很大程度上是被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是对不公正制度的反应。

在充斥着异性恋正统主义的社会中,性少数者不受法律保护,他们会在住房、婚姻、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不合理的对待,甚至成为校园和职场暴力的受害者。比起这些,更为常见的是大众对于性少数者开的各类看似无关痛痒的玩笑,比如在影视作品中把同性恋刻画成举止做作的娘娘腔,又比如为了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把明星们空穴来风的“出柜”传闻炒得沸沸扬扬。前段时间演员王凯被爆同性恋传闻,其经济公司发声明称此消息损害王凯名誉,“同性恋”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似乎本身就是一种不能被接受的污名。

《肯定性咨询法》: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态度

王凯与友人合影被网友翻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食物和性的生理需求是人的需求的根本。性不是一种和身份联系起来的权利,而是人作为个体与生俱来的人权。性少数者自主选择自己的情欲与情爱对象,这是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他人无权干涉,更无权通过种种途径要求其“逆转”。

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肯定性咨询法》不仅仅是介绍一种心理疗法,更是尊重与维护性人权的标杆。肯定性咨询法的英文原文是Affirmative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在确定书名时,本书的心理咨询顾问们曾有所顾虑,对咨询师使用带有立场预设的“肯定性”一词,有批判异性恋正统主义的意味,是否有违心理咨询师价值中立的原则?使用“接受性咨询法”是否更合适?

方刚认为,咨询师的价值中立原则应建立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基础之上。恐同、歧视和排斥同性恋是主流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压迫和权利的侵犯,对于这种压迫我们并没有任何理由依然保持中立。

对于前来咨询希望能扭转性取向的来访者,咨询师首先应该帮助他们觉察其寻求扭转治疗的原因,清楚告知扭转治疗的风险,并共同探讨替代方法。只有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来访者才能做出自己真实的判断。

同性恋罪行化到正常化的过程,在西方经历了漫长而激烈的历史演变。而在中国,同性恋运动的发展和同性恋组织的成长是一个近乎于悄无声息的过程,对性与性别话题,从官方到民间都是避而不谈或者遮遮掩掩,这种视而不见的暧昧态度,更加大了推进性权利平等的难度,作为既得利益者和大多数的异性恋群体,并没有足够地意识到性少数群体所遭受到的压力与不公。

“目前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认为,同性恋倾向应该被调整或治疗,因为他们没法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和传宗接代。”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认为:“有些同性恋者的父母由于无法接受,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我接触的一个案例,为了能让同性恋儿子去做扭转治疗,母亲通过上吊的方式以死相逼。”刘华清呼吁,肯定性咨询法不仅应在心理咨询界进行普及,还应该通过媒体舆论地力量让更多人,尤其是医学、教育机构和性少数群体的家人了解到,这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公平的提升。 (原文标题:《肯定性咨询法》: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态度 作者:曹乐溪)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