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再凭同志片进军戛纳 获奖呼声极高

国际来源:心同网2009-05-11

1.jpg

李安同志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剧照

  在入围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四位华语导演的作品中,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备受关注,因为李安凭借《喜宴》(1993年)和《断背山》(2005年)分别获得了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金熊奖和金狮奖,如果李安这次能够凭借《制造伍德斯托克》获得戛纳金棕榈的话,他就包揽了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而且都是凭借同志题材影片获奖。不过戛纳对李安并不厚爱,连拥有戛纳生杀大权的福茂都开口说过不喜欢李安,但是戛纳又无法忽视他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李安究竟能否最终捧回金棕榈相信是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一大看点。  李安揭秘“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起源 同志情节仍是重点  1969年夏天,艾略特·提伯经营度假村里的家庭旅馆,生意惨淡。老天注定他会看到报纸上的小广告,官方拒绝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举办请求。提伯建议他们易地在附近农场举行,这个小小的建议促成了后来声势浩大、影响一代人的Woodstock情结。由于“伍德斯托克”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接触摇滚乐的人更是将它神化,视为圣地一般的存在。当“伍德斯托克”让那一代人的文化达到了狂热巅峰,很快它也迎来了低谷,声名狼藉。  从前期宣传资料跟试映会反映来看,《制造伍德斯托克》是部活泼欢快的轻喜剧电影,带有点怀旧情绪和不可忽视的同性元素。故事主要讲述提伯在音乐节前的生活经历和“伍德斯托克”从何而来,用詹姆士·沙姆斯的话说“表现充满自由的气息的社会环境”。这些年轻人相信他们能够改变眼前的世界,应运而生的伍德斯托克充满了鼓舞人心跟积极向上的力量。  李安:不受戛纳待见的金狮金熊双得主  度过苦闷到有些压抑的80年代后,李安在90年代初回到台湾,投靠中影开拍《推手》,往后一直是顺风顺水,攻占柏林、拿下奥斯卡,他在电影节上所向披靡,在东方故土上享有华人之光的高度美誉。然而在近十年,即便李安能两夺威尼斯金狮,关于李安与戛纳渐生嫌隙的说法却是早有风传。 说来戛纳并非始终摆着一副不欢迎李安的面孔,李安初出茅庐之时,他只能取道柏林,中间《饮食男女》也参加了戛纳的导演双周单元。待到《喜宴》跟《理智与情感》在柏林连下两城,李安拥有一定声名时,戛纳果然主动过来套近乎,一部《冰风暴》让老搭档詹姆士·沙姆斯笑逐颜开,影片获得了1997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相当隆重的50周年大庆)。后来《与魔鬼共骑》遇冷,未能在北美全线上映。李安放手一搏,重回华语圈拍摄了武侠片《卧虎藏龙》,影片以参展观摩片的身份在戛纳放映,一时间引领风骚,与杨德昌、王家卫和姜文等导演共写华语电影新篇章。可以说在李安个人生涯的前十年,戛纳提供的待遇显得中规中距,不那么近也没有特别远。然而这一切就是以新世纪为分界线,李安的戛纳人生暂告一个段落。 有不少人证实,拥有戛纳生杀大权的福茂确实开口说过不喜欢李安——确切讲是“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的李安”。至于福茂是指《绿巨人》还是指其他什么电影,旁人无从得知。总之福茂就是觉得李安变质了,没有90年代那么“纯”了,所以戛纳大门就不愿对李安敞开了。典型的事件发生在2005年《断背山》,苦求戛纳无果后,李安转投威尼斯,拿下金狮奖后立马跃升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影片一直红到第二年的奥斯卡,自诩艺术圣地的戛纳也只能暗叹错过可惜。然而福茂依然没有开窍,李安也对戛纳兴趣不大,《色,戒》因为后期制作或者其他原因,再度与戛纳六十周年擦肩而过,李安再赴威尼斯又是一座金狮。第二年有记者故意跟福茂打探口风,他说自己根本没看过李安的《色,戒》,全然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高姿态。 当全世界都无法忽视李安的影响力,戛纳做到了岿然不动。它的确有这样的傲然资格,不过这一堆虚虚实实的纠葛在2009年宣告结束。回归的李安带来了一部喜剧片,戛纳不可思议地接纳了它,这一次,它们无法再错过。就这样,双方达成了圆满和解。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