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市长同性恋绯闻各界争执不休

国际来源:心同网2009-02-16

丑闻曝光 挖出媒体丑现象

贾奎斯这篇独家新闻意义重大,不仅是因为这是继2005年之后他再次揭露政客的丑闻,还在于打败了比他们报社大得多、资金雄厚得多的《俄勒冈人报》。

同时,贾奎斯也挖出了俄勒冈州媒体存在的丑恶现象:各大主流媒体越来越不愿意在调查性报道上投入,而把那些揭发社会阴暗面的调查报道留给小型的独立媒体去做。

《俄勒冈人报》的编辑桑迪·罗辩解称:“贾奎斯就是以爆料性丑闻而闻名的,他非常顽固,而且尤其擅长写那种题材。 ”

《俄勒冈人报》的专栏作家安娜·格里芬在这则新闻报出后发表评论,宣称她也拿到了线索。她也指出说,从这位市长平日的行为来看,线索中有些方面应该是真实的。

但格里芬对于亚当斯在2004年竞选市议会职务时邀请竞选团队中的男同性恋者一起去蒸桑拿表示怀疑。她在评论中写到:“我们市长对自己、对波特兰这个城市都有着远大的抱负,他怎么会把这些丢在脑后,纵情偷欢呢? ”

总部设在佛罗里达州的媒体职业操守监督机构顾问凯利·麦克布赖德认为,没有第一时间挖掘这个新闻与《俄勒冈人报》的报刊文化有关系。她说,这份报纸以其思想性和叙述性的报道见长,但它并不擅长于挖掘性丑闻这种报道题材。

“通过与《俄勒冈人报》的采编人员交谈,我知道他们在爆料这类信息时非常谨慎,”麦克布赖德说,“因为他们的报刊文化就是那样。 ”

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蒂姆·格里森称,他从这次亚当斯丑闻报道中看到了主流媒体在调查性报道上的能力滑坡。“大型新闻媒体放弃了他们的规模和资源优势。 ”

一城一报 媒体成政治掮客

但贾奎斯却并不认同麦克布赖德和格里森等人的说法,认为那些专家的解释把这一现象过于简单化了,这不仅是媒体不敢正视现实的一个表现,而且也是报纸在“一城一报”的环境中安于充当权力掮客的表现。

《俄勒冈人报》的执行编辑泰蕾兹·博顿利在1月26日的博文中曝光了一些内幕。她写道,亚当斯的丑闻给编辑们“出了难题”,因为《俄勒冈人报》内部许多工作人员与亚当斯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博顿利披露,《俄勒冈人报》记者彼得·朱克曼是亚当斯的同性恋男友;亚当斯返回波特兰当天匆匆辞职的市长发言人也曾是 《俄勒冈人报》的记者。

不单单是《俄勒冈人报》的记者与市长有关系。去年12月,亚当斯还聘请了《波特兰信使报》编辑阿米·鲁伊斯担任他的战略规划顾问,而后者在这一领域似乎毫无经验。

贾奎斯认为,亚当斯之所以对鲁伊斯授以重任,原因在于市长认为鲁伊斯比任何记者都更了解他与布里德洛夫之间的真实关系。贾奎斯在《威拉米特周刊》的报道中强调了这件事,强烈地暗示和批评鲁伊斯不值得为了那个职位而瞒报她所知的信息。

相关链接

贾奎斯——挖市长丑闻获普利策奖

现年35岁的贾奎斯之前在华尔街做过11年的石油生意,在他双亲过世后,他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转行做了记者。

2005年贾奎斯以一篇题为《一个30年的秘密》的报道,荣获了象征新闻界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的调查报道奖。该报道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猥亵幼童案,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波特兰市市长高兹米特。 1975年起,高兹米特以雇佣保姆为名,诱骗14岁的女中学生苏珊与其发生不正当性关系。 3年后,高兹米特调离波特兰市,官运亨通,曾担任卡特政府的交通部秘书长和俄勒冈州州长,一度成为俄勒冈州最闪亮的政坛明星。而当年聪明美丽的苏珊却沦为瘾君子和管教所的常客。

2004年5月12日,贾奎斯的文章一经发表,美国舆论哗然。迫于压力,高兹米特辞去了他在俄勒冈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高兹米特咨询公司等处的职务,并在媒体上公开承认了当年的罪行。获普利策奖后,贾奎斯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对新闻工作保持了更高的热情。他说做记者最令他吃惊的是,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