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零歧视!消除恐艾关注边缘人群

艾滋病来源:环球时报2012-12-10

全球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参与反歧视艾滋病的公益活动。近日外媒对彭丽媛等中国著名艺术家担任“世卫组织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或参与相关活动非常关注。 11月28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报道称,彭丽媛从2006年就开始担任中国卫生部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是中国最早担任这一角色的名人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约翰娜‧胡德表示,中国民众当时对这种疾病充满憎恶感,但她做得很好。

至去年底,全球约有34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年度新发感染者约250万,比2001年下降约20%。德国艾滋病援助协会专家海克恩认为,人类与艾滋病的较量已30多年,形势并不乐观。全世界340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只有600万人在接受治疗。而对于美国约1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来说,一个好消息是从2014年开始能得到医疗保险,另外一个是力争到2015年杜绝新生儿感染病毒。

据美国波士顿《全球邮报》1日报道,亚洲防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泰国、柬埔寨和中国的成就引人瞩目。从2006年起,亚洲艾滋病患者人数就基本维持在490万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认为,“亚太地区的进展至关重要,并有助于引领和改变全球艾滋病的议事日程”。

亚洲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只是这场“全球性战斗”的一个局部。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亚太地区主任史蒂文‧克努斯介绍,东南亚地区有四类艾滋病易感人群:静脉注射毒品者、同性恋者、性工作者及通过母婴途径传递给儿童。缅甸及“金三角”地区艾滋病疫情扩散已严重影响中国。克努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缅两国有漫长的边界线,中国在缅甸有大量投资和大型工程,缅甸则有不少劳工到中国云南省境内打工,面对艾滋病疫情的跨界流动,中缅两国须加强在防治艾滋病问题上的合作。

南非艾滋病研究中心研究员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目前全球艾滋病防治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但碍于治疗成本高昂,疫苗研制滞后等因素,全球艾滋病防治还不太乐观。同时,包括中国在内,在消除歧视方面,还要加大宣传,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艾滋病患者心理上的负担。

泰国救援艾滋基金会代表尼米曾说:“我们的国家已深陷危机。”目前泰国平均每小时便有一人感染艾滋病毒,主要原因是当地人偏爱不采取安全措施的性行为以及很少有人接受艾滋病毒检测。同样,在中国,性传播成为最主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因此,很多中国的相关人士提出,只要自己洁身自好,就能远离艾滋病。北京爱知行研究所刘伊戈建议,中国媒体在有关艾滋病新闻的报道上要慎重,如对类似“艾滋病针头”的流言要慎之又慎,不要渲染恐慌气氛。另外,比治疗更重要的还是预防,可以在学校推动性教育和艾滋病教育,让孩子清楚明白什么才是安全的性行为,并且要提供全面的性心理辅导。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