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进化论为什么同性恋没有“被灭绝”?

话题作者:色流2013-09-17

根据进化论为什么同性恋没有“被灭绝”?

然而,貌似这么“聪明”的土拨鼠,也会做“傻事”。大草原上,土拨鼠家族在突然遭遇掠食者时,其中一只土拨鼠会大声地喊叫,并远远地从种群中逃开,吸引掠食者的注意。这种行为可以帮助族群中其余个体逃脱,但是却增加自身被捕食的危险。

尽管这只选择“自杀”的土拨鼠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托他的福,土拨鼠家族的基因得以延续,更多的土拨鼠可以成功繁殖。

同性恋的存在,有利于人类的繁殖与扩散

我们的故事从昆虫,到哺乳动物,接下来要进入更高级的生物阶段:人类。

让我们回到这篇文章一开始的问题:同性恋的存在是无益于基因的传播与延续的,为什么同性恋在历史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还会层出不穷,没有被自然灭绝掉呢?

在南太平中,在新西兰与夏威夷的浩瀚大海中间,有一处美丽的天堂岛国:萨摩亚。在公元前1000年,萨摩亚便已有人定居了,但是在18世纪之前,岛民们还处于刀耕火种、与世隔绝的传统社*会。

根据进化论为什么同性恋没有“被灭绝”?

为什么话题会突然转入这个小岛国呢?原因在于萨摩亚社*会针对同性恋人群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萨摩亚,自古以来当地的男同性恋者被称为 “Fa’afafine”, 不生育后代,完全能被社*会全体接受,尤其被他们的血亲家庭所接受。

2010年,加拿大的科学家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些小岛上的男同性恋者除了参加平时的生产生活劳动,同时还对侄(外甥)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这些孩子与他们平均有 25% 的基因是相同的。

为了弥补自身没有后代的劣势,萨摩亚岛上的每一位男同性恋都可能间接地促使家族中侄女、外甥的数量增多2个左右,而这些小孩可以获得更多家庭成员的关爱,存活率与生活质量会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男同性恋更多的关爱亲族子女,由此也极大程度地促进了自身基因的延续。

繁殖不是性行为的唯一目的,同性恋基因协助人类进化

或许有人会说,你这一套说法不合理:人类社*会怎么可以用一个这样偏远蛮荒、原始落后的小岛上的特例来一概而论?在今天的发达工业化社*会,从来没有发现同性恋会去帮助照顾亲族的儿童。

有这样想法的人们请不要忘记:在人类诞生的250万年以来,我们至少茹毛饮血地过去了249万年,阶级社*会也不过1万年,而你口中所谓“发达的工业化社*会”,其历史只有短短的200多年而已。

因此,萨摩亚岛上的同性恋者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自然对于人类基因的选择:存在同性恋的人类种族,会存活更多的子女,会有更多的食物,他们会更健康,基因也会更大范围地扩散。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使大家可以明白两点:第一,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其性行为的作用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以繁殖为唯一目的;第二,同性恋基因不会丢失,它已经走过了生物进化的漫漫长路,如果会被淘汰的话它早就已经没了,可是我们还活的好好的,不是吗?(给爱的博客 文/色流)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