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春节是中国同志群体的难关

话题作者:阿强2013-02-20

逼婚?春节是中国同志群体的难关

在中国,面子文化无处不在,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期待“光宗耀祖”,实现个人未达成的抱负,而不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这种“家长制”文化对个人私权的侵犯不仅表现在个人生活层面,在社会政治层面同样如此。

1月30日,北京平谷两位老年男同性恋者公开结婚,他们的新浪微博“两个老头的爱情”受到网友热烈追捧。当天,喜庆的婚礼被其中一位老人的儿子闹场,“掀翻了桌子,打走了客人。”老人沮丧得发微博感叹,“为什么外人都能祝福我们,而亲生儿子却做不到呢?自己养大的孩子破坏自己的幸福啊!”(新浪网)

老年获爱情垂青,让两位老同志(中国同性恋者的代称)幸福地称对方为“大宝”、“小宝”,更是开通微博分享他们的幸福。但幸福伴随沮丧,有时甚至是泪水,并非这两位老同志独有。在新浪微博上,笔者做了个小调查,有近60%的同志说,春节回家被家人逼婚,一些同志需要去跟异性相亲或找“形婚”对象缓解压力,有三位同志称,因为同性伴侣被逼婚,“过年我们分手了!”

春节是中国同志群体的难关。为了躲避压力,很多同志平常会选择到远离家人的城市工作,离得远,父母只能在电话里唠叨。但春节相聚,七大姑八大姨的询问,还有父母面对面的关切,让很多人难以招架。再加上身边大多数的同学、朋友是异性恋,他们多已婚嫁,甚至有了孩子。在春节团聚的主流气氛对比之下,看上去“孤单单”的同志们,就会心理压力倍增。承受力差点,内心不够坚定的,会顺应父母的要求,也跟着“谈婚论嫁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家长制的文化,强调威权。“两个老头的爱情”在微博感叹,“为什么外人都能祝福我们,自己养大的孩子破坏自己的幸福”。其实,大多数外人“事不关己”,反而容易理解,而阻挠同志幸福的往往是自己最亲密的家人。当父母是家长时,子女的幸福往往是父母认为的“幸福”,不仅同志伴侣会被父母“棒打鸳鸯”,就算是异性恋情侣,如果父母不满意,有些同样会找理由拆散。而当父母慢慢老去,孩子成为一家之主时,老人再婚,又要反过来看儿女们的脸色。双方都会以“孝”和“爱”的名义,对对方的生活进行干涉、甚至管控,严重的还会对对方进行“经济制裁”和限制行动自由。长辈们要求儿女遵从自己的意愿,儿女们要求老人考虑自己的幸福,成为循环的死结。

受家长管控的孩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后,可能比原来的婆婆更狠。加上我们的社会羞于谈性,老人再婚被认为“老不正经”,让儿女们丢了面子。而老爸跟男人结婚了,对很多传统的子女来说无异于石破天惊,去婚礼上闹场就不稀奇了。

在中国,面子文化无处不在,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期待“光宗耀祖”,实现个人未达成的抱负,而不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家长们设计好了一条笔直的路,发生任何偏差,都会让家长觉得“没面子”而焦虑难过。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很多年青人自己都认为,活着的首要职责就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而非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笔者听到过很多同志说,“只要我父母开心满意,我痛苦也可以!”他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对父母的这般“孝心”,充满道德优越感,而谴责那些不肯按父母意愿走进异性婚姻的同志是“自私”。

再者,中国的文化缺少相互间的尊重。只强调子女向父母的尊重,下级向上级的尊重,无权者对掌权者(此处掌权者也包括家长)的尊重。我们的文化里,亲子关系的边界很不清晰,或者根本没有边界概念,也不尊重隐私。所以“越界”干涉别人的生活是常有的事,甚至干涉了还理直气壮,理所当然,“我都是为了你好”,而完全忽视当事人的主体性。

对很多同志来说,家人“越界”干涉私生活,家庭中的内生歧视、不被尊重等问题远大于社会压力。当父母以爱的名义,说同性恋是“变态”,甚至打骂你,“谁让你不学好”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家庭文化很难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只能“打掉牙和血吞”?

北京老同志结婚被儿子闹场、一些年轻同志春节被家人逼婚等,在我们的文化中带有普遍性。这种“家长制”文化对个人私权的侵犯不仅表现在个人生活层面,在社会政治层面同样如此。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政府喜欢把自己建构成“父母”,本来属于它该做的事,民众需要感恩戴德。政府的决策也多是典型的家长制作风,忽视民众的主体性,不需要民众参与就直接拍板。这种文化下成长的民众,难免缺少平等的权利视角,一些人找政府解决问题时,不是站着说话,而是跪下去乞求。权利受到侵害时,不是主张权利,而是寄予用悲情打动“青天大老爷”。

培养人的独立性,倡导平等、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教育公众懂得关注自己的私权利,摆脱悲情主角的受害者心态,不仅事关同志平权的推动,也关乎这个国家的未来。

  (提示:上述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讨论和参考。心同网刊载此文出于展示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