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请关注我们的“上半身”

话题作者:心同编辑2010-12-03

  世界艾滋病日就要到了,防艾话题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男同性恋人群因为HIV感染率逐年上升而备受关注。在同性恋社区做了近十年的志愿者,我觉得,当前针对男同性恋人群的防艾策略存在诸多问题。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主导的防艾工作,更多地是把同性恋人群当成疾病防控的对象和一堆冰冷的数字,而非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一个与社会完全交融的群体。一些同性恋者对当前的防艾方式产生反感、甚至排斥情绪,他们认为,这些防艾策略,割裂了同性恋者的社会属性,把同性恋者等同于“性爱机器”。在获得健康资讯的同时,让自己失掉了尊严,增加了新的耻辱感。  疾控部门用MSM(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本文仅讨论同性恋人群)一词来指代男男性接触人群,这个词扩大了防疫工作的范围,把一些不是男同性恋者、但有同性性行为的男性纳入关注范畴,看上去有助于艾滋病防治。然而,这个词的广泛使用,也同时反映出疾控部门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同性恋者的“下半身”(哪个男人跟哪个男人发生了性行为),工作方法大多表现为派发安全套,拉人去检测。而逐年上升的感染率说明,仅靠推广安全套并不能“套”住艾滋病病毒在同性性行为人群中的快速传播。  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人,除了有自然属性的性交流之外,更多的社会属性完全被当前的防艾策略所忽视。一些人认为,针对男同性恋人群的防艾工作,更多的是把“男同”当成一帮乐此不疲的性动物,情感交流、社会尊严、家庭接纳、平等权益等“上半身”的需求被忽视,甚至被有意漠视。在当前防艾策略下,男同性恋人群像是一群被剥光衣服、失掉 “上半身”一切属性,仅留有“性器官”的动物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众所周知,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是由上半身的脑袋决定的,你给我安全套,我愿不愿意戴?能不能坚持戴?都需要上半身来思考。同性恋者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社会环境对同性恋人群的宽容度,是否能获得尊重,过有尊严的生活,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试想,当一个人遭受歧视,对未来绝望,他会在意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吗?  与艾滋预防策略“顾‘下’不顾‘上’”相反,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基于“上半身”的家庭和社会接纳,获得社会尊严和平等权益,对男同性恋群体防治艾滋病更为重要。   最近来中国讲学的美国社会工作专家怀恩博士的研究显示,家庭接纳能有效降低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不接纳子女的家庭与高度接纳的家庭相比,前者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是后者的3.47倍。由此可见,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接受,对防艾工作尤其重要。而推动家庭接纳的社区组织,因无法提供发了多少个套,拉了多少人来检测这样的量化指标,很难获得现有防艾基金的支持。  希望艾滋病预防控制政策的制订者能注意到这些信息,推行更为务实和全面的针对男同性恋群体的防艾策略。同性恋人群与异性恋群体一样,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用“上半身”思考的普普通通的人。推动家庭和社会更好地接纳同性恋者,帮助同性恋人群获得平等的尊严和权利,让更多同性恋者对未来充满希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当前推广安全套使用的策略同等重要,在HIV感染率逐年上升的大背景下,亟待推行更为多元和灵活的策略,仅靠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一个机构,发个套,一“套”了之的老方法,已不能适应近年来急速发展的同性恋社区,也会大大影响在这个群体开展防艾的效果。文/阿强 (作者系同性恋亲友会发起人之一)

作者信箱:aqiang504@gmail.com

  (提示:上述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讨论和参考。心同网刊载此文出于展示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