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者自己首先要驱除被内化了的“恐同”思维

话题作者:基本尚2022-05-17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删除,标志着同性恋的去病化。正是由于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2006年发布的《蒙特利尔宣言》号召世界各国将每年5月17日作为“国际不再恐同日”,以唤醒人们关注因为恐惧同性恋、歧视性倾向而产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对待。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但在这些变革中,并不是每一个议题都是一帆风顺的。正如著名的同志公益人星星博士在回答一位读者的提问时提到的那样。

同性恋者自己首先要驱除被内化了的“恐同”思维

▲ 星星博士。(图片:新浪微博@Damien星星)

星星博士说,其实如果大家关注中国乃至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同志权益发展历史,你就会发现,社会进步永远不会是直线形的,曲折是必定的,但宏观的趋势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改变,信息和知识不是那么容易被扼杀的。

星星博士说,有些年轻网友问我,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什么,其实每个LGBT以及有良知的盟友,永远可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影响身边的人,这往往比在网络媒体呼吁还有效。有人说同性恋不健康,我们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看看我们的生活可以多么健康充实;有人说性少数群体是阴暗、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的,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公开。全世界的同志权益改善,都是这样由无数同志的身体力行争来的。

不难看到,在我国社会,尽管性倾向还是一个“隐晦的”话题,但已经有不少性少数族群的人士,正是像星星博士说的那样去做的。不过,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社会又没有对性别平等、性倾向平等和自我认同的教育和充分理智的讨论,一部分性少数族群的人,囿于传统文化的桎梏,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遇到被内化了的“恐同”思想的作祟,仍然生活在“阴影”和“挣扎”中。

另一位同志公益人“阿强同志”在自己短视频平台的作品中也曾提到,有一位朋友来问我,他说强哥为什么有些人他自己明明是性少数,最近却频繁地发表一些言论去攻击性少数群体,或者说去发表一些恐同的言论?

阿强认为,我说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当整个大的环境发生一点点变化的时候,或者是看上去有一些对性少数人群不是那么友善的时候,最早站出来攻击性少数的,往往是新少数人群里面的一些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比较差的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性少数或者作为一个同性恋是很丢人的,所以他要通过这种攻击性的言论来隐藏自己,伪装自己。

同性恋者自己首先要驱除被内化了的“恐同”思维

▲ 阿强同志抖音作品截图

阿强剖析,这些人背后的心理是什么样的,他就会觉得说你看见没有,我都这么鄙视同性恋了,我这么瞧不起他们,你不会怀疑我也是吧?其实是要通过这种言论来更好地隐藏自己。

还有就是说因为性少数人群里面就有一些人,因为长期的隐藏自己之后,他们在心理上是会发生一些扭曲的,所以他们其实要通过这种攻击的话去发泄那种外在的这种给他的一些压抑的一种感觉。

所以这个情况不仅仅是今天发生,其实几十年来都这样,也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其实是在全世界都发生。尤其是原来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里面有很多名人,他们自己本身是性少数,他要通过去攻击同性恋,或者是去发表一些恐同的言论来隐藏自己的性少数身份,它其实是伪装的一个过程而已。

有不少阿强的粉丝在他的作品下面发表评论表达赞同。有一位叫“启文”的网友就说,可能类似李少红导演的《桔子红了》里归亚蕾扮演的角色,她长期生活在封建时代,自己不幸福,却成了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周迅扮演的角色就是她“迫害”的成果,害人害己。

网友“宏音”认为,性倾向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悲哀!愿大家都出来做真实的自己让更多的人看到。

网友“北江两岸”说,这个年代还以这种方式隐藏自己,我觉得是真心难过,连自己那关都过不了,实属自己帮自己挖坑。

而网友“豆包”则展现了包容,他说,有些人是为了自我保护,可以理解,后面会慢慢明白自己当初攻击的不过是动摇不定的自己。

笔者也以为,中国社会的同志人群中,由于上文提到的受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约束,加上社会没有完善的性别平等、性倾向平等的教育,更没有科学的、充分的讨论机会,一部分人就很难完成自我认同、自我接纳。有的还固化成“怪胎”,比如一些已经与女性结婚的男同志,“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可能“搞同性恋”跟异性恋已婚男搞“小三”一样,影响不了他们“大丈夫”的地位。

当然了,就算占绝大多数的异性恋者,我们的社会中又有几个会有族群平等的观念,就算最基本的男女平等的观念,我看放在网上讨论的机会,比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的机会要多得多。可悲的是,这也成为一部分男同性恋者去坑害“同妻”的文化保护伞。

“不再恐同”,任重而道远。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