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断背山 动物的同性性行为

关注来源:心同网2013-11-19

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并不罕见

自然界中的断背山 动物的同性性行为

事实上,同性性行为存在于自然界的许多动物类群,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生类、昆虫、软体动物、线虫等不同类群都有同性性行为的纪录。甚至在某些物种当中,同性性行为也不算罕见,例如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个体间的骑乘行为,有11-26%是在雄性之间发生的;在黑背信天翁(Laysan albatross), 31%的配偶对(pair)是由雌性个体组成;而在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雄性个体的性行为当中,甚至有50%是发生在同性之间!而这些同性性行为的发生频率还可能被低估,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去认为性行为只会发生在不同性别的个体之间;另一个原因则是某些动物的雌雄个体的外型差别不大,使同性性行为不容易被注意到。

在继续讨论同性性行为之前,有三个概念值得先厘清一下:同性性行为(same-sex sexual behavior)、同性性偏好(same-sex sexual prefrence)及同性性倾向(same-sex sexual orientation )。

同性性行为

自然界中的断背山 动物的同性性行为

果蝇

如果异性个体之间在生殖时所表现的互动(例如求偶、交配)发生在同性个体之间的时候,我们就会称之为同性性行为。在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性行为的研究当中,许多基因的突变会导致雄果蝇向其他同性个体求偶,而这些突变导致同性求偶的机制也不尽相同。以OR67d与GR32a两个基因为例,这两个基因是被用来制造费洛蒙的接受器,其功能是抑制雄性个体之间的求偶行为。当这两个基因突变时,雄性个体就无法分辨求偶对象的性别,进而对其他雄性或雌性个体都会表现出无差别的求偶行为。

同性性偏好

同性性偏好指的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个体较倾向选择与同性个体发生性行为的现象。例如长叶瘦蟌(Ischnura elegans)的性偏好会受到社会情境影响,如果在全为雄性个体的环境里待一段时间,雄性个体在后续的选择实验会偏好选择向同性个体求偶;然而这个偏好并不是不能改变,如果让同样的雄性个体放到同时有雌雄两性的环境时,原本偏好同性的雄性个体在后续的选择实验就会转而向雌性求偶。

同性性取向

相较于性偏好,同性性取向是比较稳定且持久的内在偏好。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因为研究人员只能透过观察动物的长期外在行为表现来判断,而“到底要多长期才算长期”也是一个问题。目前针对圈养的南极企鹅(Pygoscelis antarcticus)的观察发现,某些雄性个体会与其他同性个体形成长期的配偶对;而在大角羊(Ovis canadensis)中则发现某些雄性个体交配的对象,都是那些比较会表现出雄性行为的雌性个体。

谈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如果“生命的意义是为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动物为什么会表现出无法产下后代的同性性行为?这可以分别从同性性行为“内在的机制”与“带来的好处”来讨论。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