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断背山 动物的同性性行为

关注来源:心同网2013-11-19

造成同性性行为的机制

探讨造成同性性行为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基因、神经、内分泌与社会情境等面向切入。有关基因如何造成同性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在前面果蝇的例子介绍过。在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则可用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代表。线虫具有两种性别,雄性与雌雄同体(以下称“双性”),其中双性个体能够散发费洛蒙吸引雄性个体,而其他双性个体则不会受到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好奇:雄性会被吸引而其它双性个体却不会有反应的关键,是在神经系统还是其他非神经组织(例如性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将双性个体的神经系统“雄性化”,结果发现当神经系统被雄性化之后,双性个体也会表现出和雄性个体一样的行为,被其他双性个体所分泌的费洛蒙吸引。

自然界中的断背山 动物的同性性行为

斑胸草雀

内分泌与社会情境造成同性性行为的研究,则可以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为代表。研究人员在雌性个体处于幼雏阶段时,将所有的雌性个体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施打雌激素estradiol benzoate;随后再进一步分别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饲养在只有单一性别—雌性的鸟舍,另一组的鸟舍则是两种性别都有。研究结果指出,有施打estradiol benzoate并且饲养在单一性别鸟舍的雌性个体,明显地较倾向与其他雌性配对,显示了内分泌与社会情境对同性性行为的影响。

同性性行为的功能

有关同性性行为的功能,目前在雄性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的研究发现同性性行为可以建立、维持或强化雄性联盟(male alliance)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某些动物,同性性行为被用来作为强化同性之间的争斗,例如粪蝇(Hydromyza livens)的雄性个体对其他雄性个体表现骑乘行为(mounting),借此抑制该雄性个体的交配。在果蝇的研究则发现同性性行为能够使年轻个体获得练习机会,使其往后与异性个体的交配行为比较容易成功。

自然界中的断背山 动物的同性性行为

黑背信天翁

同性性行为在某些动物也具有作为合作生殖策略的功能。在黑背信天翁(Laysan albatross)的族群中,有31%的配偶对是由雌性个体组成,这些雌性个体彼此之间会表现求偶、帮助对方整理羽毛的行为。由于黑背信天翁族群中雄性个体的比例较低,而单一雌性个体又较无法成功育幼,因此透过形成配偶对,两只雌性个体就能够合作照顾子代,而研究结果也指出,尽管在雌性配偶对照顾下的子代孵化率(hatching rate)比雌雄配偶对的还要低,但是在幼鸟离巢率(fledgling rate)却没有显著差异。

同性恋自不自然,不宜作为支持或反对同性婚姻的理由。

以上透过若干案例介绍了同性性行为的机制与功能。尽管同性恋不宜被简化为同性性行为,然而上述的案例确实反映了同性性行为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不自然”。虽然如此,我认为自然界中的同性性行为也可能不宜直接拿来为同性婚姻“背书”;亦即,光凭“自然界中的动物是怎样,所以人就要怎样”可能不适合用来判断人类的行为是否合宜,因为就操作上而言,自然界生命的型式与表现的行为千变万化,如果拿自然为自己的立场背书,最后很可能只会变成各自专挑对自己有利的例子来说嘴,沦为各说各话,最终还是难有定见。更重要的是,人有能力考量更多面向,包括自由、平等、个人权利、社会现况等等,很多时候都不是以“自不自然”做为行为是否合宜的判准。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