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为艾滋高危人群“松绑”

关注来源:心同网2011-02-19

  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力争到2015年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到2020年全国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继续保持低流行水平。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目前防治工作面临艾滋病传播方式更加隐蔽,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男性行为传播上升明显等新情况,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防控策略同样适用。而我国防艾工作的难点在于,高危人群却一直不愿浮出水面,无法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流行与人的行为、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而转化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医学研究的力量,艾滋病病毒是无法被彻底遏制的。近年来,男男同性恋人群成为重点干预人群,艾滋病在此人群中最严重的地方感染率在10%以上。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中,男男同性恋者发挥着“桥梁”作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中国,同性恋要过第一道关就是婚姻关。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屈从于父母和社会的压力,过着双性的生活。尽管中国法律没有明令禁止同性恋,但他们躲在黑暗中被形象地称为“柜中人”。这种不敢“光明正大”的性行为无法得到安全保障,男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感染阳性比例逐年升高。据统计,男性同性传播新发感染在所有新发感染中的比例,从2007年的12.2%猛增至32.5%,成为2009年新发感染的重要途径。

  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作为传染源应当最大限度地得到管理和控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对男男同性恋群体,带有明显道德歧视的成分。由于害怕歧视,担心暴露,他们不愿主动接受病毒检测,致使大量的患者未被发现,这无疑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他们不明不白地感染艾滋病,不知不觉地传播给配偶,艾滋病在无声无息中蔓延扩散。

  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检测阳性比例偏高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家庭认同和社会宽容一个都不能缺。消除歧视的坚冰,揭去道德的标签,真诚地关爱艾滋病患者,让他们重回社会。吴幼坚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儿子被称作“公开同性恋者身份第一人”。作为妈妈,她勇敢地和儿子站在一起!她成为中国首位公开支持同性恋的母亲。既然很理直气壮地说儿子没干错事、坏事,那又怎么能把这看成是“丑事”呢?对待同性恋,我国社会变得更加包容,同性恋不再被归类为性变态,现在被普遍接受的称谓是性心理障碍,这样更加符合国际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鸡尾酒”疗法的问世,将艾滋病病毒从“死刑”转变为一种可治疗的慢性疾病。遏制艾滋病,控制其蔓延,将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防艾不仅要在科学上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更要从社会道德层面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松绑”,给予他们充分的人道关怀。这样不仅会增加他们抗争病魔的信心和力量,也会让他们勇敢地浮出水面,最大限度地推动全社会防艾工作进程。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