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同性接吻 折射中国变化

关注来源:纽约时报2010-09-06

心同网讯 据美国《纽约时报》2010年8月31号“中国来鸿”专栏文章:在公共场合能看到同性恋,反映中国变化记者:傅好文(HOWARD W. FRENCH)闷热夏天的一个晚上,上下班高峰期刚刚平息,我去乘坐上海环线地铁列车。地铁是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建造上海地铁好像没花什么时间。在街上拍摄几小时后又热又累,我在车厢门口找到了一个空座,马上瘫坐在上面,享受着空调送出的阵阵凉意,疲惫得以缓解。过了会儿,我抬头开始观察别的乘客。这种情况下,整个夏季作为孤单的外国人,我已经习惯了周围人将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不过这次,上下班的人在日常行程之外,发现了别的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情。我对面有两个十几岁的女孩正在接吻,多么明白的浪漫方式。她们看起来最多不过17岁。其中一个女孩身体结实,留着短发,衣着打扮男性化。她的同伴长发披肩,穿着漂亮的裙子,简直就像美国女孩过16岁生日时的经典传统造型。我试着不去像同车旅客那样盯着她们看。但随着我时不时的往上看,她们持续爱抚、亲吻、耳边私语,眼前情景有种虽然轻微但确是故意挑衅的感觉。这一切好像在说:“这是新时代,我们这代人恋爱,想做什么都是自由的,你们被迫接受吧。”现代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国度,这已成了老生常谈。通常人们的谈论只集中于企业和贸易额,或者中国要征服遥远的新市场,更寻常的会谈到让人窒息的基建扩张速度,比如我正乘坐的地铁,与之相比,我居住地纽约的旧地铁就很丢脸。眼前的场景猛的提醒了我,中国变革的细节是最少提到的。随着社会快速致富,社会组织和道德的改变比有形的城市变化更具戏剧性,性取向和性表达也在这场大变革中成了争议性的热门话题。上海作为富裕的沿海城市,提供了鸟瞰当下变化的独特机会。2003到2008年我住在这里时,男同性恋出现在公共场合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但很大程度上,公开的女同性恋还很少。从那时起,每年夏天回上海都会增加我对社会变化的了解。去年,我第一次注意到有明显的女同性恋大量存在,我记得很清楚,在一家我最喜欢的餐厅吃晚饭时,邻桌有一对20多岁穿职业装的女性在非常热烈的拥抱。还有其他许多类似场景,我之前没怎么注意,直到今年6月重回中国,我很快开始在公共场合遇到女性亲热的实例。我也注意到女性着装男性化开始大范围流行,我的中国朋友说这叫中性美,年轻男性中也很流行。这么短时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了?“最近10年我们观察到以前许多关于性的被禁忌或压迫的声音放开了,同性恋就是其中之一,”金晔路副教授说,她在汕头大学专门研究性别问题。她提到了互联网的影响,“(网络)给有类似经历,爱好和想法的人提供了社交网络。”金女士还提到了“意识形态领域束缚”的放松,这一在中国人日常生活几乎每一秒都存在的意识形态正在很快消失。对我而言最有意思的是她提到了“同性恋在媒体的突然曝光”,在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同性恋。18岁的冯惠(音)自称是个女同性恋,她说关键性的突破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21岁的李宇春赢得冠军。短头发,着装男性化的李宇春回避了她性向的问题。此外,她获奖时唱的是男女情爱的歌曲。“超级女声”有4亿观众,节目被认为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票实践。李宇春成功后,官方批评该节目太粗俗,但她已经成为广告商和电影中的名人,而且维持了她的风格。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