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坦白:“我只爱同性”……

国内来源:羊城晚报2010-09-21

  家人不支持孩子不幸福  提及同性恋时,很多人用“变态”、“心理不正常”、“异类”等来形容,这也可能是父母不接受孩子是同性恋的原因之一。一些父母知道孩子是同性恋后,还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同性恋者Gary表示:“我爸妈带我去过很多医院做心理治疗,其实医生开的都是镇定药之类,希望我们不要想太多。吃后也没什么效果。”  事实上,“同性恋不是病”早就被医学证明了,同性恋者并非像很多人所认为的生活在阴暗处,过着颓废的生活,私下滥交等,他们很多都是社会中的优秀人才。如远涛,是广外学生,在校期间做班干、团干,学习成绩也很好,他那本近28万字的文学译著《波斯少年》,8月份刚出版就受到同行好评和读者欢迎。  前不久,记者还参加了一场同性恋者亲友会活动,看到他们中有企业家、公务员、钢琴师、编辑、记者等等。有男有女,济济一堂,显得十分开朗。  对于被冠上莫须有的滥交罪名,同性恋者阿强说:“很多人认为同性恋伴侣不稳定,其实这是个误解。在我的周围,很多同性恋人稳定地生活在一起。刚刚我朋友就跟他同性恋人在我们小区买了房子。”同性恋者小周则激动地说:“很多异性恋的人也滥交,包二奶、四奶,甚至十奶的。”  吴幼坚认为,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没有家人认同就谈不上社会认同。一些父母会觉得,支持孩子是同性恋可能令他们最终真正成为同性恋人,有些父母会寄望于孩子自己“转”过来。其实对于同性恋者来说,至亲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内心是压抑和痛苦的,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父母要尝试去理解孩子,与其关心同性恋是否是病,不如关于孩子生活是否过得好。  勿按自己理想安排孩子  很多父母无法接受孩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除了面子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以爱为名给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生活。  吴幼坚说,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并且作为自己过往遗憾的弥补。譬如说自己小时候因为没有好好读书,现在就要求孩子要认真读书;小时候自己没有条件学钢琴,现在无论家庭经济条件怎么样都要送孩子去学钢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表面上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为了孩子好,但是有些家长其实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尝试用孩子来弥补自己的心理空缺,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安排好的一切去发展。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地把孩子视作自己的私产,自己包办一切,还认定自己是替子女幸福着想,却不明白子女也是独立的个体,应该由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很多家长不了解子女内心真实的渴求,伤害了子女也不知道。  对于父母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孩子结婚生子,家族得以延续。所以有些同性恋者的父母为了所谓的灯火延续,会做出极其荒谬的事情。吴幼坚在文集里面提到,一位同性恋者的前妻,去登记的时候并不知道丈夫是同性恋者,而后来她才知道家公家婆竟然对自己丈夫说:“只要你娶妻,生下孩子,你喜欢找男人都无所谓。”结果不仅伤害了妻子及其父母,也必将会伤害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长依然相信同性恋孩子能转为“正常”,然后希望孩子像其他人一样,适龄就结婚生子。这是父母不接受孩子是同性恋的关键所在。但如果父母能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尊重孩子,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性倾向等。或许会发现,其实同性恋并不是那么难接受的事情。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应该多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产,包办一切,异性恋同性恋皆如此。  同性恋者谈  如何向家人“出柜”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阿强是“出柜”的力挺者,但他并不赞同有些十几岁的年轻人把“出柜”当做“勇敢”来炫耀,甚至作为对抗的砝码,和父母吵架时,突然扔出一句:“告诉你们我是个gay,你们能把我怎么样?!”父母在没有任何准备、甚至没有同性恋的知识的情况下猛然得知,对他们的冲击和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十几岁的年轻人没有经济能力,一旦父母断绝经济来源,他们也会陷入到很大的被动中。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