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我一点儿都不重口味

人物来源:都市时报2011-11-03

Q1:是什么让你对性的研究产生兴趣?你是怎么面对那些质疑的?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当时学社会学,性学是社会学里既中规中矩又很正经的研究领域。后来写论文之前,我就开始做跟性学有关的文献准备。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东西在中国比起一般的婚姻家庭问题更有意思,因为国内以前反性禁欲很厉害,选择研究这个领域也是想挑战一下自己。所以1988年回国的时候,我就开始致力于研究性、家庭婚姻、性别,就是男女平等的东西。

我觉得吧,这些质疑很自然,我并没有反对这些质疑。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念,也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有人反对,但是社会进步需要有人先行一步。有些人无知,觉得这些问题在中国并不存在,我的态度就是希望这部分人能够改变偏见,并消除对性倾向的社会歧视,不要因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而歧视别人。

Q2:你如何看待这个时代中国的年轻女性和年轻男性?

在对待性以及同性恋问题上,他们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我在2007年曾就中国公众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做过一次全国性的电话抽样调查,个别指标的宽容度超过美国和中国香港。现在4年过去了,我相信结果可能更进一步。中国年轻一代正在不断打破传统偏见,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现象。

Q3:和女同性恋相比,男同性恋似乎更不容易被接受。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男同性恋更违反社会规范。在这个男权社会,人们会觉得“高地位的人你不当,而要表现出地位相对较低的‘女性一面’”,会比较难以接受;相反,人们对于女同性恋会更宽容,原因在于女性表现出男性的一面倒没什么。我们似乎一致认为女性重情,而男性似乎更重欲,所以一说到情,大家会容易接受,说到“欲”,还不断地换伴儿,大家就会反感。

而且中国男性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不给家里生个孩子的话,很难交待的。所以,中国同性恋者和国外群体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内地的同性恋者要和异性结婚生孩子。这实在是一个太中国特色的体现了。

Q4:同性恋出柜(公开说明自己是同性恋)是选择诚实和面对,但似乎很少人这么做的。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以及不诚实带来的伤害?

这是现在中国的同性恋团体面对的现状:他们一旦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就会受到社会强烈地歧视,还要面对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所以现在中国同性恋人群更多地选择“形式婚姻”,比如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结婚,目的是为了应付父母以及社会压力。这种形式就社会危害性来说还是可取的,很担心的就是明明是同性恋,还和异性结婚,这样对彼此的伤害更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和接受同性恋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社会阶层越低,同性恋几乎越不可能被认同。

在这里我还想补充说一些,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他们要接纳自己。好多人到青春期,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会特别惊恐,以为全世界就自己一个人这样。其实用不着,应该学会坦然地接受。在西方,都有点个人主义色彩,也就是说,把个人的快乐放在前面。可如果是一个家族主义的社会,就必须把家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这样就会产生“男同性恋的妻子”,这很成问题。所以,在出柜前要考虑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不应该把这种事变成他们的负担,要尽量争取他们的理解。

Q5:你说过,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具体指什么?为何说静悄悄?

说白了就是不公开啊,但是实际上变化巨大。我做过调查,中国女性现在涉性的各种指标已经接近男性,尤其是婚前性行为,比例占到了40%。我们国民的性目的正在发生改变,从单纯的造就下一代向追求性快乐转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