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生:打开攻克艾滋病的希望之门

人物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1-04-12

  接踵而至的种种赞誉甚至令李太生感觉意外:“我真没想到自己能够在艾滋病领域取得这些成绩。要知道我到法国的头半年都对这个病感到恐惧,后来看到法国同行只是穿着普通的白大褂给患者看病,既不戴口罩也不戴手套,甚至有人还有吃手指的习惯,我才慢慢放松下来。”

  “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的突破

  1999年初,李太生回到协和,继续其感染科医生的工作。

  此时,一身“功夫”的李太生,开始体会选择艾滋病这个“冷门”专业的不适应——没有经费、没有实验室,甚至没有病人。“我开始问自己是不是选择错了,我是不是应该学2年临床就回来,而不该对艾滋病研究花那么多心力。”

  那正是中国艾滋病拓荒的年代。“在2002年前,我国还未生产出仿制的抗HIV药物,而使用进口药物治疗每月至少需要1万元人民币,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没有药,患者也不会来找医生,因为医生没有药也是无计可施,反而徒徒暴露自己的身份。”

  李太生说他还算幸运,获得了一些机构赞助的治疗药物,他的一些病人也因此熬到了中国仿制药的问世。

  2003年,国家宣布对艾滋病进行免费治疗。这标志着艾滋病真正得到重视。

  在这4年间,李太生自发普及中国医生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知识。“我跑过所有的艾滋病流行区,做了至少150场讲座,听讲学员过万。”

  但是,中国艾滋病疫情的严峻局面仍然让李太生感到压力和责任。“那么多患者需要用药,但国产仿制药药物种类少、副作用大,进口药副作用小,但其降价后仍然每月要花费约3000元人民币,普通家庭还是难以承受。我考虑,自己应该努力优化我国的艾滋病一线治疗方案。”

  这就是李太生在“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中申报的“中国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该研究表明,费用仅为进口药物1/6的国产仿制药,其疗效与进口同类药物相当,且从当时已经普遍应用的3种抗病毒治疗方案中优选出两种国产仿制抗HIV药物配伍方案。

  在“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中,李太生再次领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该课题对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颇具贡献。“我国的抗HIV仿制药比较便宜,但是副作用比较明显,比如司他夫定引起脂肪转移,齐多夫定导致贫血等,都使患者难以长期服用,这就加大了艾滋病的死亡率。国际上有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但价格昂贵。”

  左右为难中,李太生突生灵感。“简单来说,我想看看在司他夫定的副作用没有显现时换用齐多夫定,这样一倒腾后的情况。结果显示,药物的副作用下降到 1/5,费用却没有增加。”

  这意味着,在不提高艾滋病治疗成本的条件下,李太生解决了治疗用药长期服用的问题。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很有吸引力。

  这两个研究确定了艾滋病国产药物的优选配伍方案。李太生也因此获得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成功。“如果这算是成功,我感觉成功和自信是互相累积的。就像跳高,在我发现自己原来还能跳这么高的时候,就变得更加自信,于是就跳得更高、再高。”

  与治疗艾滋病带来的荣誉相比,李太生说他更珍惜艾滋病患者对他的信任。“我觉得做一个治疗艾滋病的医生非常快乐。因为艾滋病患者大多有羞耻心,一旦你不歧视他,而且告诉他这病能治,他会打心眼里感谢你、信任你。我也看别的传染病,但感觉不同疾病的医患关系很不一样。”

  建功“非典”

  在2003年肆虐一时的“非典”(即SARS,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李太生职业生涯的又一座高峰。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