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志形式结婚 中国特色的“同性婚姻”

关注来源:Slate2011-02-10

上海同志形式结婚

在上海的一家舞厅里,一些男同性恋者在慢舞,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结婚

中国的不少同性恋者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或迫于社会压力而选择形式结婚的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注意。2月9日,《华盛顿邮报》旗下资讯网站Slate在一篇报道中介绍了上海一些同性恋者选择形式婚姻的情况。

Slate网站以标题“有中国特色的同性婚姻”(Gay Marriag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发出了这篇报道。在报道中,驻上海的一位记者采访了当地一些男、女同性恋者,也走访了一处帮同性恋者寻找形式婚姻对象的场所,报道称之为“虚假婚姻市场”(fake-marriage market)。

瑜伽会馆里的年轻同性恋者

报道说,上海的一家同性恋网站在半年前开始为同性恋者组织每月一次的“婚姻集市”,帮助男、女同性恋者相互结识、寻找潜在的妻子或丈夫。有学者估计,在中国,组成婚姻家庭的紧迫压力促使80%的同性恋者选择与异性结婚,为避开异性婚姻,男、女同性恋者们有了形式婚姻的需求。

在朋友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在一家瑜伽会馆里举办的男、女同性恋者形式婚姻搭桥会。在现场,约40位年轻男士或女士坐在地板坐垫上,慢慢品着杯中的酒,相互窃窃私语。一位编号为“11”的男子对众人说:“我来是为了找一个拉拉,希望能在一起组建家庭”。

“11号”男子继续说:“在我看来,男人到了30岁就该考虑有个家庭,但两个男人不能在大街上手拉手,我们不被允许成家”。众人点头称是。

报道文章认为,中国上一代同性恋者的性倾向被埋没在了异性婚姻里,而在这所瑜伽会馆里的人们正在尝试寻找新的解决办法。“8号”是一位22岁的漂亮女子,她有一头染成栗色的卷发,穿着苗条的牛仔裤,她希望用形式婚姻来缓解父母给她的压力,但不想要孩子。

“15号”是一位高个男子,他说:“我想为了父母而结婚,但又觉得欺骗他们会让我感到难受,因此我想找一位女同形式结婚,但只想维持一、两年,然后离婚,向父母表明我是不适合结婚的那种人”。在聚会中发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谈论如何取悦父母。

报道说,出自《孟子》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今仍在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文化里回响不绝。在现今的中国,年龄超过27岁的未婚女性被人俗称为“剩女”。

陪同记者走访的向导朋友现年30岁,他通过网络结识了现在的女同妻子,并在7个月后结婚。在人民公园附近石库门弄堂里,这位朋友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形式婚姻,他说:“我办了一个盛大的传统婚礼,持续三天,来宾大概有500人,我的父母很高兴”。

这位朋友说:“在工作场合,在社交场合,在家庭聚会时,你都要带一个伴侣。在中国的这些场合里,你一个人是很难交代的。我的爷爷和奶奶,还有其他所有人都在等着我结婚。婚礼就好比是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要一步一步筹划,有点象是家庭作业”。

在瑜伽聚会中,几乎每一个男士都希望有个孩子。记者的向导朋友也说,他不愿跟妻子有性生活,绝对不愿意,但他也与妻子讨论过孩子的事,尽管他们算不上是很好的朋友,为了有孩子,他们也许会选择人工授精的生育方式。

舞厅里的上一代同性恋者

  一方面,大龄的新一代男、女同性恋者在寻找取悦父母和摆脱压力的办法,另一方面,更大龄的同性恋者则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Slate的记者也走访了位于上海虹口区的“来来舞厅”,这里主要是中、老年同性恋者聚会的场所,记者称之为已婚男同性恋者的避风港。

每逢周五、周六和周日的晚上,都有大约200人来到在这个舞厅,在灯光和香烟的伴随下聚会。舞曲暂停时,人们会三五成群在舞池边喝茶、交谈。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