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搅动了同志圈子一池春水

人物来源:心同网2009-02-15

  三 为呈现同志形象而与电影审查斗智斗勇的冯小刚?  冯小刚一直被认为是只有市场票房而没有艺术创造力的俗人一个,然而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吁让我觉得他在做一件扩张表达自由的事情(这里表达自由就不是陈词滥调),他对我们的电影不能表达“妓女从良”/无间道耿耿于怀,这很让我尊敬。这一次,轮到他为同志影像的出炉而贡献心智了吗?有人已经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导演郑洞天说冯小刚就很聪明,在《非诚勿扰》中并没有出现过同性恋的名词,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冯远征扮演的角色是怎么回事。郑洞天认为冯小刚已经把这件事情向前推进了。这种聪明的做法值得导演们作为参照。  在对创作人员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关于爱茉莉那段戏删去了好几段有关性倾向的谈话,不仅同性恋字眼不准出现,连断背山这样的隐喻也要删除。这样的采访让我们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哪怕是被我们认为丑化同性恋形象的角色,也是冯导演绞尽脑汁才得以呈现的,连李银河老师也承认这是一个突破。在《梅兰芳》上映以后,有人问是否梅兰芳和邱如白之间有暧昧的感情关系,黎明接受采访时说:“邱如白爱着梅兰芳,我想梅兰芳也爱着邱如白。只是不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是两个相当默契、认识了快一辈子的生死之交。这已经和爱情没有关系,应该是更升华的感情。”其实应该问的问题是:邱如白敢爱上梅兰芳吗?《梅兰芳》还想不想活了?他们的感情只能超越爱情,不超越就被我们的审查官挡在市场门外了。  推动同性恋影像在这一审查机制下的呈现当然需要智力和勇气,但是冯小刚显然难以获得同志们的掌声,因为如果我们认可了爱茉莉是丑化出来的形象,那就可以这样指责他:打破了禁止一些同性情欲表达的局面,开始出现了恶心同志的画面。我不认为冯小刚的电影就是这样的效果,但是我觉得突破同志表达的禁区并不一定是同志的福音。  几年前冯小刚对《断背山》的评价还言犹在耳:“我在香港看了《慕尼黑》和李安的《断背山》,都是很好看的片子,其他片子也都很好看,我觉得谁得奖都无所谓,能提名就挺好。” “可是,我看两个男人接吻有点儿受不了。”  有了这样的语境,我们才知道,他要争取的,当然是他受得了的同志影像,甚至也不排除他要以喜剧的方式来正当化自己的不接受,把这样一种感情放在大众的嬉笑怒骂中,然后做自己心安理得的异性恋。然而影像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让冯导死了,让我们看看爱茉莉都说了些什么。  四 同志没有被丑化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同性恋在电影中被禁止出现,一出现就是一个有着夸张动作和表情的女人气的男人,这是歧视吗?而观众的笑声似乎是坐实了这一判断。这让我想起了同志圈子里的一个争论,也许跟这事可以放在一起说。有一个出柜比较早的知名同志崔子经常接受电视采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是很不一般的装扮,经常被误认性别,跟男主持打情骂俏(说我喜欢你这一款男人之类的),于是圈子里就有人说了:这是误导大众对同性恋的认识,固化了刻板印象。做同志运动的人很少有人这么看,因为这种观念进一步强化了歧视CC的观念,因为谁可以说男同志不可以CC,不可以另类,不可以夸张自己的动作、语言、思想,事实上就是毫不在乎世俗感受,汪洋恣肆的挥洒自己的才情配上超越性别的姿态才成就了崔子。爱茉莉真的没有那么不堪,他穿自己想穿的,戴自己想戴的,很自信的站在一个征婚者的面前。  葛优说自己不是(想说不是同志,审查体制不让他说不是什么),茉莉说:你怎么知道你不是,以前我认为我也不是,可后来我明白了,是不敢面对,没有勇气。葛优说:你呢,先走了一步,我呢,还没有到那种境界呢。茉莉说葛优不结婚的原因是也许从心里就排斥女人。这段对话让一个同志一点不害羞、一点不做作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同志的追问,翻译成学术语言,那就是强制性异性恋。而在这强制性异性恋形成的机制中,禁止同性恋表达的审查机制功莫大焉。我们的文化是没有选择的,一生下来就掉进了异性恋的汪洋大海中,你的家庭是一男一女的模式,各种电影电视画面全都是诱导一个人做一个异性恋,这样的追问不是让挥动审查剪刀的人也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功能。

移动版
© 心同网 版权所有